热搜词:

为何发胖?如何减肥?一个医学体重管理中心的探索启示

为什么减肥?40岁的林叶理由很充分:“我从小就胖,生完孩子后就再也瘦不下来了,最胖时达到190斤,血压也变得不稳定,自己感觉心脏承受力不行了。”30岁,她就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心想是否跟自己胖有关?

减肥有多难?林叶尝试过无数种网上介绍的方法:少吃、轻断食、多运动、注射减肥药等,最多瘦到过150斤,随之而来的是体重快速反弹。

如今肥胖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统计显示,中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5%,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将达到31.8%。

2025年5月11日是第八个“中国肥胖日”,这一节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于2018年倡议设立,希望以此提高公众对肥胖症危害的认知。体重管理正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病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全国首个医学体重管理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采访了4名减重患者。他们中间有退役运动员、民警、都市白领等,尝试过诸多减肥手段,也有人在几个月内减了30-50斤,却也经历了反弹带来的困扰,最终选择了“缩胃”手术。

“减重手术中,我们采用最多的是袖状胃切除术,全国近四万名做减重手术的患者中,80%选择的是袖状胃切除。这种手术通过腹腔镜手术缩小胃容积,进而控制胃摄入量并增加饱腹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主任姚琪远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09年,该中心就成立了减重手术团队,最初一年只有10来位病人,十年后病人数量逐年增长,每年500-600位,目前该中心管理的“缩胃”术后患者已有近3000人。

他同时表示,“减重这件事,不光是一个手术可以解决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管理的工作。随着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未来需要医患共同努力去做的还有很多。”

为何会胖?

胖的理由有很多,林叶将自己归结为“天生就胖”,“好像一吃东西就会胖,吃得少还是胖,大概真的喝水也能胖吧!”怀孕前她尝试了很多减肥方式,在大半年里持续轻断食、运动并服用减肥药,一下子减去了30斤。

但怀孕后,林叶就暂时将减肥这件事搁置了。胎儿需要营养,运动也有流产风险,生了孩子后,运动时间几乎没有,一年后她又胖了三四十斤,“这一次,好像胖的速度更快了。”

“或许是遗传因素吧,我家里人都挺胖的。”41岁的朱凌坦言,自己7岁时就比同龄人胖一圈,成年后最胖的时候达到了205斤。20岁那年她去做了抽脂手术,也陆续尝试过许多减肥方式,如少吃、多运动等,但一年半以后又胖了回来。“我有糖尿病、高血压,一开始我要做切胃手术,全家人都反对,后来我用医生的话说服了家人。”2021年8月,朱凌进行了一次切胃手术,术后2年,她瘦到了140斤左右。

与林叶、朱凌不同的是,51岁的汪广变胖,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他曾是一名职业运动员,身高182厘米,退役前体重常年维持在137斤左右。“1997年宣布退役后,或许是因为工作节奏的调整,运动量一下子少了下去,身体越来越感觉到在发胖,最胖的时候,我达到了297斤。”汪广猜测,职业运动员期间每天大量的高强度训练,让自己的身体适应了那种节奏,随着退役运动量突然减少,他的体重也就失控了。

因为胖,汪广还患上了“呼吸暂停综合征”。“我有基础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一种遗传病,在睡觉时,我经常感觉到自己会打鼾,去了医院后被诊断为‘呼吸暂停综合征’。” 汪广确诊后,尝试用过呼吸机治疗,用了近6年,尽管睡眠症状有所改善,但体重仍然难以降下去。

“我尝试过各种减肥的方式,买过网上的各种减肥代餐粉,一天吃一顿,坚持了半年,减去了几十斤,但只要一不吃代餐粉,体重又马上反弹了。”汪广说,他也尝试过运动减肥,请了专业健身教练,并经常游泳,但体重同样会反弹,“通过饮食和运动都很难控制体重,我只能去医院,求助药物减肥。”他回忆,自己曾坚持药物治疗半年,一下子减去了60斤,但因副作用比较大,“人总会觉得没有精神,时而腹泻、胃口不好”,遂中断。

停药后的3-4个月,汪广突然感受到身体不断变胖,“有时候,我察觉到自己吃的一点也不多,但体重增长的速度好像比之前更快了,有时甚至感受到‘喝水都会胖’。” 汪广最终选择了“缩胃”手术。

28岁的民警彭鹏也尝试了手术治疗。从2018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7年来,他最瘦时只有98斤,最胖时却达到了248公斤。之所以胖,彭鹏坦言“主要还是没有控制饮食”。“因工作环境的原因,时常要值夜班,有时候一天吃一顿,有时候一天能吃三四顿,人也变得越来越胖,跑步的时候经常喘气。我看到身边同事也有因为肥胖问题做过‘切胃’手术,就想着也来尝试一下。”彭鹏说,“希望不要再因为胖影响了我的工作。”

何为健康减肥?

“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代谢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等。有家族肥胖史的人更容易患肥胖,这可能是因为某些基因变异会影响能量代谢和脂肪分布,导致体重增加‌。而缺乏锻炼、饮食过量、生活作息不规律等,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主任姚琪远表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于2024年5月8日成立,是全国首个医学体重管理中心。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受访者 供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体重管理中心,是全国首个多学科的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于2024年5月成立,依托肥胖疝外科协同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运动医学科、心理、睡眠中心等核心科室,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减重治疗方案。

姚琪远坦言,他遇到的不少肥胖人群,都自行尝试过诸多减肥方式,但绝大多数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反弹,也有人因为不恰当的减肥方式,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负面影响,“譬如有些女性尝试过减肥药,但可能药物中含有一些能让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成分,在提高代谢的同时,也导致心率增加、内分泌紊乱,甚至一些年轻女性因减肥导致提前闭经、卵巢功能衰退。”

还有不少人通过极端方式减肥,“他们选择不吃,或者吃很少,一天只喝水,同时加大训练强度。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体重减下去,但在这样调整饮食的过程中,大脑会自动记录你的食物摄取量和代谢情况,体重下降之后,人体一旦改变饮食状况,极易发生反弹。这种反弹下,复胖的速度甚至会更快,体重也可能会比之前更重。”姚琪远说。

如何定义“健康减肥”?姚琪远介绍,关于减肥,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重0.5-1公斤,每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法,不仅可以实现无伤害减肥,而且不易反弹。

在姚琪远看来,减肥的最终道理是制造能量缺口,即消耗的能量要比摄入的能量多。“但这并不代表少吃就能瘦,我们每个人也要保证人体每日必需的营养素的摄入,不能一味追求体重降低,手术也仅仅是一个手段。”

姚琪远正在为一名减重患者做切胃手术。

如何认识手术减重?

姚琪远还记得,早在2009年,他带队出国学习减重手术技术,回国后便在华山医院成立减重团队,“最初的一年里,‘缩胃’手术很少有人问津,一年就只有十多人来做手术,当时大家都不觉得肥胖是个病。十年之后,前来就诊的减重人群已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每年有500-600人做‘缩胃’手术。”

姚琪远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并且肥胖确实带来了很多健康方面的困扰。手术治疗肥胖与代谢性疾病,有着“安全、微创、有效、持久获益”的特点。

“毕竟,不是每一个肥胖的人都可以通过少吃、运动去减肥,有些人胖了,运动会伤害膝盖、半月板甚至影响心脏健康等,年龄大的人群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运动去减肥,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医学手段去干预,包括手术治疗。”姚琪远说,“以前,我们常常在门诊里听到病人说‘人好好的,为什么要去做手术缩胃呢’,但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手术可通过改变胃肠道结构,调整胃肠激素、菌群、胆汁酸等,从而引起身体内分泌与代谢的变化,对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带来改观。”

姚琪远也直言,“缩胃”手术并不适合每个肥胖人群,需要符合以下指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多囊卵巢、重度脂肪肝等疾病之一,且BMI达到27.5方可进行手术;如果不存在代谢疾病,仅为了肥胖进行手术,BMI则需达到32.5。

“‘缩胃’手术尽管是微创,但我们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肥胖病人需要经过我们专业的评估方可手术,超重或一度肥胖的人,经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大部分人还是有可能达到自己控制体重的预期目标。”姚琪远说,在门诊中,也有一些年轻人群其实并不胖,是为了追求“瘦而美”而要求做减重手术的,“对此我们都会进行劝退。”

做了“缩胃”手术,并不意味着减重就成功了。“我们会告诉术后患者,手术只是给了他们重塑生活方式的窗口期,在术后的1年半时间里,我们希望患者去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希望他们配合我们医生、营养师等,最终达到一个减肥的目标。”在姚琪远看来,任何减重的方式,无论是手术还是饮食管理、药物治疗等等,都并非一劳永逸,这也给减重医生带来挑战,“我们对于术后患者的管理需要持续且长期进行。目前,我们也正在联合企业开发AI小程序,希望可以辅助我们医护人员做好术后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包括给予科学饮食、运动指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应受访患者要求,文中林叶、朱凌、汪广、彭鹏均为化名)

郁斐 海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