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稳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教育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通识教育指南》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通识教育指南》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是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赛道。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既是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支持强国建设的必要选择,也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2025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活动和实践,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提供人才支撑,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和教育领域的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2、《通识教育指南》中关于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通识教育指南》聚焦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实施,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坚持主动引领,公平普惠。面向教育强国建设,引领中小学教育改革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与供给,确保全体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机会。三是坚持多方参与,融合创新。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协同、产业联动的协同机制,通过技术融合与创新实践,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四是坚持面向未来,安全可控。顺应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构建覆盖数据安全、伦理审查、技术风险防控的全链条保障机制。
3、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以此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
通过上述分阶段、递进式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路径,确保各学段学生在保持学习热情的同时,逐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学习的纵向深化,达成兴趣培养与知识技能提升的有机融合。
4、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
《通识教育指南》围绕人工智能教育与中小学日常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活动整合等维度提出系统性实施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实效化开展。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通过独立设课、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设计等多元形式,构建阶梯式、连贯性的课程架构。通过独立设课模式聚焦人工智能核心知识与技能教学;跨学科融合则强调与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联动,设计综合性教学项目,实现知识的交叉渗透与整合应用,使课程内容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教学方法革新方面,大力倡导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或任务,在实践操作中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借助案例分析,剖析典型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在实践活动开展方面,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技节、技术挑战、创新项目展评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人工智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平台,促使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成长过程,助力学生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5、如何构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通识教育指南》鼓励中小学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围绕“知识—技能—思维—价值观”四个维度,制定校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作品展示、项目答辩、实践操作等表现性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二是完善评价实施机制。依托数字技术记录学习过程数据,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成长档案。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合理应用。三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教学实践,建立优秀成果展示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实践成果在校园场景中的转化应用。
6、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将通过以下措施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区域特色制定差异化推进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二是建设基础设施。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升级优化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场馆向中小学开放。三是充实师资队伍。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养纳入培训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教学质量提升筑牢根基。四是推进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新实践模式,建立试点学校创新实践共同体,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五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优质教师资源流动,利用国家平台实现城乡学校课程互联互通,缩小城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差距。六是健全评价监测。建立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科学评估教育成效,推动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七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明确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合规使用和师生权益保护。
7、《通识教育指南》如何通过家庭协同拓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场景?
家庭在人工智能教育中起到重要的协同育人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营造健康氛围,鼓励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二是应用社会资源,鼓励家长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开放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以及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三是创新育人模式,鼓励家长引导学生参与研学实践和交流活动,形成课堂学习、家庭延伸、社会实践相互衔接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四是强化家校联动,建立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家长了解人工智能教育的学习重点,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共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8、《通识教育指南》中社会企业在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扮演什么角色?
社会企业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支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发展:
一是健全融合机制,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将产业前沿技术与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二是共享优质资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公众开放公益性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普及;三是优化产品服务,鼓励企业依据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要求,研发适配性强、科学性高的教学工具与课程产品,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四是开放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依托其先进资源,为中小学提供沉浸式、易实操的人工智能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激发创新潜能。
9、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通识教育指南》立足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通过构建多方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体系,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公平普惠发展。
在机制建设层面,明确建立 “政府统筹规划、学校主体实施、家庭协同配合、产业深度联动” 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从顶层设计上保障教育公平性与普惠性的落实。
在资源配置层面,着重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科学均衡配置实验室资源,全面升级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开展高质量人工智能教育筑牢硬件基础。同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引入产业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校际共享机制,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更多学校和学生群体,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
在区域联动层面,《通识教育指南》鼓励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切实缩小城乡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发展差距,保障全体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机会,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