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重申安全高于酷炫
日前,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该技术要求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
这项本不起眼的“国标”修订立即引发了热议。据报道,目前国际标准化领域尚未出台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专门标准。国内现行标准如QC/T 988-2014《汽车车外门拉手》仅对传统门把手的耐久性、机械强度等基础性能作出规定,而新规将填补电动化、智能化门把手在安全方面的技术空白。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车门把手标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设计问题,更是安全问题、底线问题。
上周我出门办事,叫了辆网约车,是辆新能源车,我绕着车身转了一圈,愣是没找到门把手。司机从车窗探出头:“按这里,感应区!”手指在光滑炫酷的门板上划出半圆,车门才缓缓弹出。
这不过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小插曲,已让我感受到尴尬和不便。若是在紧急情况下,分秒必争,车门把手难以寻觅,那耽搁的每一秒,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近年多起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中,“车门能否及时打开”都会成为不少网友讨论的焦点。
当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产生冲突时,行业亟需建立刚性约束。此次标准修订,聚焦三大核心维度:其一,强化事故场景下的安全冗余,要求车门系统在断电、碰撞等极端条件下仍能开启。其二,规范安全标志,确保隐藏式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被快速识别操作。其三,提升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冲击导致门锁机构失效。
这些规定直指当前市场痛点:部分车门把手设计为追求流线造型与低风阻系数,牺牲了机械应急开启功能,甚至出现“碰撞缺电打不开”的致命缺陷,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
工信部对隐藏式门把手纠偏,亦是对新能源车技术路线“重形式轻安全”倾向的校正。一些企业将“炫酷”作为车门把手营销噱头,用电子集成替代机械冗余,易将消费者置于不确定风险之中。
不止于隐藏式车门把手,针对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监管层正在构建多维度的规则体系。
在智能驾驶领域,2024年底工信部统一术语标准,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在电池安全方面,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推动新能源车产业更规范发展,也是在重申一个常识:技术革新与安全保障并非对立关系。当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时,任何技术创新都须以不降低安全基准为前提。
从车门把手到辅助驾驶,从续航标注到电池安全,监管风暴正重塑行业规则。其意义不仅在于填补具体标准空白,更在于确立技术发展的价值坐标,倒逼企业重新评估“科技感”与“安全感”的权重,让产品设计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
对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新能源车产业而言,唯有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融入技术基因,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