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技术派|伊朗展示新型弹道导弹,美“萨德”系统真的拦不住?

伊朗与西方关系紧张加剧之际,伊朗展示能突破美国“萨德”反导系统的新型弹道导弹。

据“国际在线”5月5日报道,伊朗国防部4日晚间公布了一款名为“卡西姆·巴西尔”的新型弹道导弹。据介绍,该导弹射程为1200公里,可以抵御电子战系统,并能突破反弹道导弹系统。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希尔扎德表示,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无法拦截这种新型导弹,如果伊朗遭到攻击,将予以强烈反击。

巧合的是,当地时间5月4日,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发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导弹。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以方动用“箭”式反导系统以及美军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拦截来袭导弹,但未能成功。导弹威力巨大,在机场主航站楼附近炸出一个大坑。受袭击影响,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取消了往返以色列的航班。美国和以色列等一些国家一直指责胡塞武装导弹技术来源于伊朗,这次袭击再一次引起外界对中东导弹攻防战、伊朗导弹等话题的讨论。

针对“萨德”系统的“卡西姆·巴西尔”

伊朗国家电视台4日播放了“卡西姆·巴西尔”导弹在一个未知地点试射的画面。报道称,该导弹最新一次作战测试是在4月17日进行的。

伊朗国防部公布一款新型弹道导弹,该导弹名为“卡西姆·巴西尔”。

伊朗官方除了公布导弹试射的视频和射程外,并没有公布导弹制导方式、弹头重量等信息。但有了发射视频,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视频分析更多关于导弹的信息。“卡西姆·巴西尔”是一种机动式发射的弹道导弹,发射架上配备了导轨,导弹采用倾斜发射,每辆发射车配备了一枚待发导弹。

从发射车外形看,其采用了伊朗导弹常用的民用卡车,提升了部署的灵活性与隐蔽性,底盘也易于获取,成本也更低,此外,拖车在运输时可伪装成民用车辆,降低被卫星发现的概率。由于导弹采用固体发动机,因此发射车进入发射阵地后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射,提高发射车的生存能力,还能够有效缩短敌方预警窗口。

从导弹外形和射程来看,“卡西姆·巴西尔”应该是“征服者-313”导弹的进一步改进型,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光学制导和新型突防装置,具备很强的精确打击能力,据称该导弹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并且导弹很可能采用了人工智能系统,可自动识别和锁定目标。新型突防装置有可能采用机动突防和电子战掩护突防,该导弹弹头配备了4片三角形弹翼,其弹体前部的小型弹翼可修正飞行轨迹,在飞行末段具备一定的机动能力。伊朗此前展示“征服者”高超音速导弹的弹头还配备了末端发动机,可实现突然加速,如果“卡西姆·巴西尔”也采用类似设计,突防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

“征服者”导弹家族日益庞大,最大射程从早期的200多公里增加至现在的1400公里。

笔者认为,“卡西姆·巴西尔”导弹是伊朗军工人员根据去年两次空袭以色列军事目标的经验和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役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款导弹,重点用于打击美以反导系统和航母,光学制导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命中精度,在伊朗导弹体系中,该导弹主要用于打击“萨德”、“箭”式、“爱国者”等反导系统,尽量为后续导弹打击扫清障碍。

“征服者-313”导弹是伊朗军工人员在“征服者-110”导弹基础上研制的新型导弹,射程从200多公里提升至500公里,战斗部重量也增加至480千克,成为一款入门级中程弹道导弹。随着伊朗导弹技术的发展,“征服者-313”后期又发展出了“雷霆-500”“真主之剑”“迪兹富勒”“卡塞姆”等型号,射程越来越远,部分型号战斗部重量也有所增加,比如“真主之剑”射程增加至700公里左右,战斗部增加至579千克,而且还采用了弹道末段弹头与弹体分离的设计,提升了突防概率,使得敌方更难以拦截。

伊朗此时公布新型导弹有何目的?

近几个月,在美伊谈判和美以威胁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背景下,伊朗多次通过举行大规模演习和公开新型导弹及导弹库向美以释放信号——其导弹和无人机可对以色列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进行全方位打击的能力,以此来震慑美国和以色列。

今年1月,伊朗开始举行声势浩大的“伟大先知19”陆海空联合军演,之后又举行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防空演习。在导弹和无人机方面,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在今年1月曾公开其最新的地下“导弹基地”,基地内存储了多种伊朗国产中程弹道导弹,包括“齐亚姆”(射程700-1000公里)、“伊玛德”(射程1700公里)和“卡德尔”(射程1950公里)等弹道导弹。据称该“导弹城”还有90%的部分并未对媒体公开。3月25日,伊朗军方为一个新建的地下弹道导弹基地揭牌,这是今年初以来伊朗启用的第四个新军事基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司令阿里·哈吉扎德表示,该基地配备了数千枚弹道导弹。

伊朗地下导弹基地存放了多种弹道导弹。

作为伊朗“导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类型导弹是伊朗的战略级武器,也是慑止美以的“杀手锏”,“卡西姆·巴西尔”导弹的研发标志着伊朗在国防工业自主化上迈出关键一步。其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射程和精度上,更通过突防与生存能力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伊朗的“非对称优势”。“卡西姆·巴西尔”导弹是伊朗针对美国“萨德”系统和以色列“箭”式反导系统发展的最新型导弹,试射成功后即公开展示,也是为了展示伊朗在导弹领域的最新技术突破。

今年3月,美国向印度洋地区的迪戈加西亚基地部署了多架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和B-52H战略轰炸机,双航母战斗群也在中东附近海域完成集结。上个月,以色列媒体称,美国已向以色列部署了两套“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和一套“萨德”反导系统,这是美国在以色列部署的第二套“萨德”系统,将进一步增强以色列的反导能力。美国一方面在军事上摆出磨刀霍霍的姿态,另一方面在伊朗核问题谈判正式开始之前也是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胡萝卜加大棒”,此时伊朗公布能够突破“萨德”系统的新型导弹,显然也是为了警告美以两国。

“萨德”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末段高层反导系统,核心组件包括指挥中心、X波段雷达(探测距离约2000公里)、发射装置和拦截弹,能够在40至150公里的高空内拦截导弹,射程可达200公里。每套“萨德”系统通常由6个车载发射装置、48枚拦截导弹以及无线电和雷达设备组成。“萨德”可与“爱国者”-3系统组成末段高-低两层反导体系,提升对中近程弹道导弹的拦截概率。

去年4月和10月,伊朗两次空袭以色列案例表明,在饱和打击情况下,现有的反导体系难以招架,即使面对一些新型导弹的小规模打击,“萨德”和“箭”-3反导系统也有“打盹”的时候,正如前文所说,胡塞武装使用高超音速导弹打击以色列机场,美以反导系统也没有成功拦截。因此,进行了针对性优化的“卡西姆·巴西尔”导弹,“萨德”系统拦截起来更困难。如果采用合适的战术,“萨德”系统阵地被摧毁都是有可能的,比如使用多种类型导弹协同打击“萨德”系统,既用“卡西姆·巴西尔”导弹,也配合使用高超音速导弹、普通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乃至无人机,让“萨德”系统应接不暇,掩护“卡西姆·巴西尔”导弹对“萨德”阵地进行打击。